当前位置: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下篇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 2010-09-21 20:28:14
—分享—
(十)县域产业布局

  它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县域产业的空间布局,即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影响这一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分布与组合特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与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提与预期效益、社会政治状况、运力与运费、地理位置等。布局方式既有传统型的运输指向、劳动力指向、能源矿藏指向等,又有现代式的集聚指向、比较指向等。

  第二,县域产业的结构布局,即产业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分布与组合,这种布局带有整体战略性目标含义,一般以确定主导产业为布局模式。

  第三,县域产业的政策性布局,即政策对不同产业的不同扶持与协调,是从第二层含义引伸而来、突出政府经济管理与调控色彩的抽象意义上的县域产业引导型分布与组合,般以倾斜式扶持政策和限制性约束政策影响产业布局的方向。

  (十一)县域经济产业政策

  是指县级及其上级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县域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有关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通过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方面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来影响县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县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它具有系统性、倾向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县域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县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制定的,为促进县域产业结构接近理想状态而实施的政策措施。它有明确的目标,即县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它的政策体系中主要突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并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来达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是在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县级及上级政府为推动主导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进步与提高而制定并实施的针对性鼓励政策,旨在为主导产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这一政策效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政策本身适度性水平的高低。

  (十二)县域经济产业集群

  即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体)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县域某一特定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它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翼的互补产品制造商、投资与技术培训、中方等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者等。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机构在同一空间上集聚而成为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

  它也往往代表着县域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概念不仅强调了县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县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而且强调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作用,并突出了县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十三)县域经济发展创新系统

  是指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及县域政府等组成的网络,以它们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县域新技术的开发及引进、改进和扩散、应用与推广,以此达到以科技进步促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科学技术与经济产业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其核心内涵在于,实现县域对提高本县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甚至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十四)县域经济竞争力

  是指县域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及县级政府为本县企业在市场上赢得竞争而创造或提供种种有效的环境支持能力。在县域之间的横向比较的角度,它则是在数个县域组成的更大区域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十五)县域产业竞争力

  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他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成熟等各个方面。

  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县域间发展同一产业时某一县域较其他县域所存在的现实优势,注重不同县域间相近或相同产业的冲突和替代的因果关系,强调县域内各有关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

  竞争优势的强弱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主要是县域产业组织效率、产业投入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企业间和县域间合作的效率、县域经济主体所拥有的文化力量以及县域经济产业政策作用等。

二、县域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理论特征

  第一,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部门、多层次、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它既包括产业部门,又包括非产业部门;既有县、乡(镇)、村等多层次政权单位,又有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枢纽性。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宏观调控对微观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必然要通过县域经济这个层次来完成。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规划等也要通过县域经济系统逐步传达、分析、落实。

  第三,差别性。首先是各县域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由此形成各县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县域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产业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次是尽管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县域经济在承受外在经济条件时,都会发生变化而出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第四,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日益深化,县域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提高,各县域自给自足的产品和劳务比重会越来越低,相互交换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县域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县域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交往和协作关系。

  第五,相对独立性。县域经济的发展虽然受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其发展状况与国家、省、市的经济控制高度关联,但因县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决策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独立地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则,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

  第六,内在竞争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客观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与流动上的县域区别色彩。由此出发的县域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拓展甚至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都会在不同县域之间构成内在性的竞争。这种发自于体制深处和人们内心的竞争往往更为惨烈和直接。

  (二)县域经济的实践特征

  第一,先天缺陷性。主要是指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和多重约束。在县域产业结构中,现代化产业与传统自然经济即农业经济客观并存,并在相互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实力、技术、要素流动、政策等断层。县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相对来说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人才、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常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实际运作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第二,不完整性。是指县域经济结构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而言,由于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不足以支撑,难以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主要表现为县域经济结构中存在资源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的不对称断口以及产业结构与县域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对称断口,同时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资源量与县域内可提供的资源量之间也常常出现缺口,如资金缺口、技术缺口、人才缺口、信息缺口和市场缺口等。

  第三,结构趋同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县域经济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甚至雷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顽疾。但也由此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对非趋同性的追求热情,使不趋同性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未来的突出特征之一。

  第四,非均衡性。由于历史、区位、资源等种种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趋势,即使在同一县域内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也会有较大的发展差。非均衡是横向比较上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

  第五,资源依托性。毕竟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还不很深入,受此影响,县域经济主体在产业发展上多从资源开发型起步,以至形成了现有县域经济上明显的资源依托特征。随着买方市场作用的不断加强,大部分县域则纷纷面临着转型的问题,资源依托性尽管还将在县域产业发展中扮演相对仍然比较重要的角色,但逐步淡出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第六,政府行为主导性。多年的实践发展,使大部分的县域经济几乎成为政府主导型经济。从现实看,县域经济产业布局结构和要素流动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协调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的痕迹较为明显。

  (三)县域经济类型

  县域经济发展在类型,实际上是对静态时点上县域经济运行状态的总结性描述。对县域经济类型的确定,将有助于制定因县制宜的未来发展战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县域经济类型的确定与划分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从主次产业角度看,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可以代表所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类型定位,如农业经济型、工业经济型和服务经济型,甚至还可以再加细分,如粮棉型、加工型、机械制造型、轻工型等等。

  第二,从发展实力比较的角度看,则可以确定为发达型、富裕型、欠发达型甚至落后型等。

  第三,从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考察,可以区分为强大型、较强型、较弱型和最弱型等。

  第四、从资源禀斌差异看,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型、农业资源型、人才资源型、区位资源型等等。

  第五,从财税收支状况看,可以分为高收入型、较高收入型、中低收入型和较低收入型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