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与胡宗高同志(右)在龙家大院合影留念
中国新田网 (红网记者 邓红云) 我习惯于清晨上路,清晨的阳光是透明的,在这样的阳光下看事物显得格外亲切。这次观赏新田龙家大院就是在光和影的见证下,我领略到了龙家大院的美妙绝伦,似天上人间的古村遗韵。
我和文友(新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政府信息办主任黄向法)一同踩着四月谷雨的季节来到龙家大院。我感受龙家大院的历史:让我飘然于宋代的文化阡陌中荡漾。龙氏一世祖龙述,字伯高,早在东汉时期任山都长,龙伯高先生“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被建武皇帝称为“八德”、“堪为世人之师”,故提拔为零陵郡太守。其后裔在新田县龙家村建《八德堂》、《敦厚堂》以示纪念,崇祀祖先。人称八德太守纪念之村,“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这幅对联既是历时900年的文化积淀,这也是龙伯高先生的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转化的佳作典范。在《论语为政》当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知礼,无以立。即诗是抒发人的感情的。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到后来者说:诗言志,物喻人,都是沿袭着论语,儒家的伦语道德作为典宝而经传的。龙伯高先生所作儒家思想的旨意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凸显屋主人表达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处世观。至后来,人们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是这种处世观的流传与延续。
龙家大院共有对联128副保存完好,出距今900年的历史计算,时年应为宋朝末年,从那些对联不同的字体上渲染着时代的风咏与历史烟云的群集。篆、隶、楷、行、草齐全,都出自名家手笔,这么多流派的群集,从龙家大院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新田文化水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龙家大院的历史也记载着新田地区是一个文化新田,是当时零陵太守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广漠写照。
我和黄部长在向导(即新田县委副调研员胡宗高)的引领下,赏完龙家大院的全部古建筑群后,走到了屋的最里边,是龙家大院的文化经典之处,即龙氏大祠堂,也称武陵堂,祠堂的正内屋墙上高悬着龙氏家族宗祠的铜匾字,从这块铜匾上可以看到龙氏的今天是兴旺发达的,龙氏的姓氏也是有序的,和谐的。铜匾下面安放着祭拜的香炉,从香炉的炖积灰堆上,可以看到龙氏后裔对他的始祖龙伯高先生的崇敬与信仰。
龙氏祠堂在今天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它只能说明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载体而已,但是人们究竟在祠堂的定义中能找到多少解释的答案?我们不仅是纯粗线条释义为家族,兄长的统称等等而已。祠堂的真正定义还有更多深层的解释,我们无法一一识辨到。由此我们见到的只是祠堂的历史名称,而要得到更加完善的龙氏大院族文化,还有待那些文史研讨专家们更加有力论定和荐推,有待深层次地诠释龙家大院的神奇与壮观。
龙家大院,确为古村遗韵。我这次观赏龙家大院的两大核心主景观撑起了龙家大院的整个历史篇章。第一道历史景观即为龙伯高的文化遗典,道教文化与龙氏祠堂的完整与幸存。第二道历史景观则是解放前收租的那个“传奇式的地主庄园”。令我难忘的龙家大院中就是这个传奇式的地主式庄园,这个历史景点我认为是特别壮观的,也是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的。地主庄园建有:大院的天井,大院的吊脚楼,还有储水的缸都是用石板做成的,还有地下藏物用的仓储,这些精湛而豪华的石建筑群落,这些建筑群足以见证了龙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当时这个庄园的地主寻短见而死,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应该说这个地主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的矛盾之处……龙家大院木雕:花鸟草虫,栩栩如生。武陵堂两边厢房木雕两组八幅,雕刻有184个图库,专家和游客称之为木雕中的极品。石雕:有龙凤呈祥、龙鱼同游、老树开花、喜(鹊)上梅梢、麒麟现瑞、福寿太极图图组、万福无边、鱼生龙石柱础等代表作。壁画:有日月同辉、天子降诏、兵书宝剑、三爪金龙、王蝠拱寿等。龙家院原有对联128幅,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些对联书法风格各异,篆、隶、楷、行、草齐全,似出自名家手笔。成书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联传承着龙伯高“敦厚周慎”的良好思想品德,洋溢着田园生活情趣。
还有大观岭古堡:离村约1公里,大观岭中段主峰上新发现一古堡遗址。古堡大致成圆形,覆盖整个山头,总面积6969平方米。城堡内现发现有18座房屋建筑遗址。在大观堡周边山头上还有8座小古堡。古堡建筑于什么年代?作什么用?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历史资料。专家分析,古堡大约有五百年历史,可能是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有人把它与明朝建文皇帝联系在一起。
观赏古道长亭:古堡下有一座古亭,保存完好。古亭座在两条官道的交叉的十字路口,道光十一年(1832年)重修,亭内石雕富有传奇色彩,石刻对联清晰可辨。对联内容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当我们以愉悦的心情到了醉意浓浓时,午间的暖融融的阳光冉冉照射在龙家大院,我们和许多来客便邀请龙家大院的村民,年老者近90,幼者3至5岁的娃娃们,我们一起在龙家院后采来了野蕨,野荞头,还有村民用丝网网的刁子鱼,便成了一道丰盛的午餐,我们这群爱在龙家院的人与野菜、淡饭一同烧成了野炊,好像把当年龙家传说都煮进了茶壶,摆上了饭桌。米酒当歌,我们围座在石凳上,人人拿着农家大院的小册子,竟相划拳,畅饮龙氏的历史。
历史是文化的展现,而文化又是历史的化身。唐代诗人李白曾对黄鹤楼的示威:崔颢题诗在前头,一拳打跨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杜甫挥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把水与楼写成了历史。而龙家大院是因为有太守的传奇,成为零陵永州的历史文化经典,而龙家大院则是太守的祖籍发源之地。自然景观是生命中的一绝,她的美与和谐无与伦比,无须造化,无须装饰。而今天的龙家大院即是自然的神圣之美,天圣之美,至今还没有历史文化名人真正的给他一个容颜装扮,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曾经对文学的憧憬,今天也只是对龙家大院作了一点浅薄的叙述,更有待于文学大师们和我的老师们挥毫泼墨。
新田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朴实,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千百年来留下许多不解之谜。她,传承着零陵太守之“八德”遗风,诉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辛酸,见证了楚南望族的兴衰,展现着“黄埔三杰”之首的风采,博得一代伟人毛泽东“南有新田”的赞誉。
啊,多么美好的新田奇观,多么神奇,令人向往的龙家大院!
作者:邓红云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