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做善事该不该宣扬?——“中国首善”引发的话题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雨松 2010-09-21 20:09:57
—分享—

    “陈光标式”慈善历来备受争议,质疑者与力挺者都不乏其人。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应给慈善行为多些宽容和大度,以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理性、健康的社会氛围。

    陈光标:做好事就是应该得到掌声

    “做慈善最需要包容,最需要掌声,最不需要吹毛求疵、说三道四。”陈光标上台后第一句话就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随后陈光标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出生于安徽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陈光标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被饥饿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上学的学费,父母也只能借。小学四年级时,陈光标利用暑假挑井水到镇上去卖,1分钱随便喝,一个假期赚到了4元多钱,不仅交上了自己1.8元的学费,还帮助一个小伙伴交上了学费,老师因此奖励了他一颗小红星。

    “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好事的快乐,我将小红星贴在脸上,满学校跑、满村跑,告诉别人自己做好事了。”陈光标说,做好事就是要到处宣扬,做了好事不让我宣扬,我心里憋得难受,我做了好事,就是应该得到掌声。

    陈光标所说的正如他所做的。截至目前,陈光标累计捐款超过12亿元,帮助了60多万人。荣誉证书1500多本、少数民族敬献的哈达4000多条、锦旗2000多面……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财富如水,如果你只有一杯水,留给自己喝,如果你有一桶水,分一点给别人,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人分享。”陈光标说。
 

    “陈光标式”慈善惹争议

    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富豪、明星在行善过程中,会高调宣传自己的慈善行为,甚至会特意通过媒体、网络“晒”慈善账单。而陈光标作为“中国首善”,特立独行“秀”慈善更是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高调行善因此也被称为“陈光标式”慈善。

    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陈光标将从国内127名企业家和个人中募集到的4000多万元垒成一座钱山的方式“秀”慈善,吸引了公众广泛关注。陈光标表示,春节前将这笔钱装成8万个红包,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

    此举一出,一些民众和网友质疑陈光标是在作秀,借捐款提高其社会地位、企业知名度及品牌价值。而力挺陈光标的民众和网友更不在少数。多数网民对指责者不屑一顾:企业家不捐款被指责缺少社会责任感,稍高调捐款又被指作秀。有本事你也拿出真金白银作秀给大家看看,这样的作秀越多越好。

    面对质疑,陈光标表示,他不怕被指“作秀”,并希望更多的人跟他一起“秀”。

    一些慈善工作者和慈善家认为,慈善的内涵丰富,既包括物质上助人,也包括精神上影响人。陈光标在宁夏慈善活动上表示,自己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希望依靠自身影响力带动更多人行善。

    “做好事一定要说出去,要传播出去,传播给10个人知道,等于做了10件好事,传播给1万个人知道,等于做了1万件好事。”陈光标说。
 

    给慈善行为多些宽容和大度

    我国传统观念是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做好事的核心在于助人,而不是出名。而“陈光标式”慈善在助人的同时,似乎也在求名。

    据了解,在一些西方国家,企业将一定的企业利润用来做慈善,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一些慈善工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作用仍不明显,可操作性不强,但从让企业家从做善事中受益从而增加其持续行善能力方面考虑,应允高调行善不失为调动企业家参与慈善的一条有效途径。

    支持高调慈善者认为,抛开行善的过程,高调慈善的确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最关键的。

    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说,现阶段我国迎来慈善事业发展春天,全民慈善正在形成,但更多是大灾大难后行善,而日常慈善习惯尚未养成。使慈善经常化可持续发展仍有许多事情要做,慈善是爱心的一种自然奉献,只能是劝募而不能强捐,对捐者应该多加鼓励,多加宽容。

    “我们高兴地看到,以善促善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最近一个时期对于一些慈善捐赠人物和事件的讨论,已经逐步展现出社会大众对于慈善行为缺陷的宽容和大度,而这正是慈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理性、健康的社会氛围。”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雨松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