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好县域“十五”规划必须把握好三个质的规定性。第一,“十五”规划是我省为落实党中央三步走战略步骤,提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背景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性规划,必须突出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以现代化的内涵、目标来要求和制订。第二,县域“十五”规划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新体制基础上的新规划,要求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县域经济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最充分的层次。因此,县域“十五”规划应更能在反映市场状况、预测市场趋势、利用市场机制、增强把握市场机遇能力上体现作用。第三,县域“十五”规划也是我们进入新的时代,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任务背景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体制转型的新阶段。一则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城市化作为推进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二则要推进经济国际化,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实施“开放带动”的战略,提高浙江经济国际竞争力;三则要加大“科教兴省”战略力度,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县域“十五”规划必须顺应上述重大转变,根据自身发展阶段与主要矛盾,制定更有行动方案性质的发展规划。
为此,县域“十五”规划思路上应注重九个转变:
1、要从原来偏重县域生产能力、增长速度的规划,转变为注重提高县域经济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综合竞争力的规划。即要从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产业现有优势来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转变到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中长期变化为导向,在综合研究本县域的经济、技术、资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弄清市场趋势和竞争特点,明确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强化竞争优势,以竞争优势带动竞争力提高,编制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要从规划编制更多注重项目安排、资金筹措,转到同时注重经济体制改革、投融资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政府服务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改善上来,切实改善县域投资发展环境,以投资发展环境上的比较优势,汇聚投资者、科技创业家、企业家、科技人才,提高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力。
2、要从原来单纯注重国有和集体经济发展与部门系统发展规划,转变为更多地考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全社会、全行业的综合发展规划。“十五”县域规划要加大国有和集体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积极推动外资经济、个私经济参与国有和集体经济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县域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放活国有企业,而不是所谓“抓大”,乡镇集体企业要加速转制同时对已转制企业完善提高,真正实现转变机制、把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依靠。要注重研究制订吸引、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小企业与私人投资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体系,研究与中心城市外商技资企业配套协作政策。“十五”规划要走出行业性行政管理系统,从全社会、全行业的综合发展角度来编制中长期规划,行业规划更加侧重预测性、指导性,规划方式突出重点企业、行业技术经济专家参与,规划内容更加考虑国民经济信息化带来的不同行业、产业的交融与渗透。
3、要从局限于行政地域范围内的规划,转变到从更大经济区域视角来编制县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必须从以上海浦东为龙头,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考虑,主动接纳上海等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考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经济技术合作机遇;同时充分考虑全省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区域经济,推进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要求,增强经济发展规划的区域协调性。
4、要从单纯注重自身自然资源开发型规划转变为各类资源的资本化、综合式开发,提高比较优势的规划。抓好现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但应对自然资源的中长期价值要有充分认识,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资本化,让资源以资本价值形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以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市场销售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充分利用异地自然资源,实现价值增值。
5、要从原来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转变为统筹兼顾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十五”期间,县域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与社区建设、城镇环境卫生建设、综合管理水平建设、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集中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就业人口压力增大趋势,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和就业保障;制订合理的资源利用和开发规划,限制滥采滥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6、要从偏重发展战略目标与途径设计转变为更加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组织、培育发展动力的规划。“十五”时期,面对市场主体的多元样、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多层次化、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县域层面很难直接选择出能够集中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个别支柱产业,政府也没有多大的直接投资能力,因此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提高其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的能力。发展动力的规划比发展目标、战略选择更为根本,这就需要规划中更多地在改革方面作出更大的部署,在企业制度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有更大的力度。
7、要从单纯强调产业发展重点、投资项目选择转变到同时注重相应要素资源供给保障的规划。选择好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固然重要,但是在开放竞争条件下,发展充满着机遇性,应更加注重相应产业与项目规划的要素资源供给与组织,尤其是融资能力、技术资源、企业家资源积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否则规划是无本之木。
8、要从比较忽视空间经济效率的规划转变为突出强调产业与城镇体系合理布局,提高综合效率的空间经济规划。前一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小、散、乱”的空间格局现象,目前已逐渐出现向主要交通干线和城镇工业园区集中的趋向。“十五”期间应加速这一进程,把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好全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和全省城镇体系规划,抓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其城镇功能和发展方向。要集中财力物力对中小城市和中心镇进行重点倾斜,着重发展好城镇的主导产业,改造提高特色产业,增强块状经济竞争力。要将特色产业园区、中心城镇功能培育、一般小城镇品位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9、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赶超型规划转变为注重优先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条件的规划。这一规划应从比较全面、完整的现代化社会目标的内涵出发,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就业、医疗、养老、住宅、社区服务、洁净水和清洁空气等社会成员基本需求的全面满足,在公平社会分配、保障公民个人权益、发展民主政治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朱 李 鸣 )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