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要首先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地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引进高技术含量资本和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会既拣不到西瓜又丢掉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这些同志忘记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四“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
发展经济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不发达地区不仅底子薄、基础差,而且还缺乏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启蒙和培育这种积极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的力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否则,落后的理念就会反过来扼杀经济发展,更惶论经济超常规发展了。成安县近几年在推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观念更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其次是因为不发达地区存在一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这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不仅仅体现于人口增长会吃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人均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还体现于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会吃掉经济发展的剩余,使政府本应承担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致使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也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要打破这两种状态,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仅靠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持续不断的超常规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更短时间则无法实现基本经济的根本转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发达地区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就会通过内在的均衡机制重新复制不发达状态,或者在一个放大的规模上复制这种状态。第三是因为在区域或县域经济竞争中,不发达地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不断地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和相当程度的产业竞争力,发达地区就会在产业积聚和极化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拉大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边缘化甚至绝对边缘化。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积聚和极化过程不会是无限的,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反过来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既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地区也只能处于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但无论是差距拉大带来的绝对或相对边缘化,还是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都不利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使其深陷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因此,为了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既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又避免陷入未来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按照“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以培育有利于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人文精神;持续不断地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以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持续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和尽快形成产业竞争力,以做到后来居上。只有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经济起飞的历史任务。
此外,为了确保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寻求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好“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我们还需要与之相应的政治安排。具体包括:增加领导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维护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等。
五 “和谐稳定”的战略思路
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产生重大冲击,使其发生大的裂变。这种裂变既可以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如果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破坏经济发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能保持和谐与稳定,从而维护经济发展。因此,要成功地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种种社会剧变,都置于可控的方式下。为此,也就必须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超常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能否把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下的超常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有着内在统一性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不仅仅体现于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无法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还体现于在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的情况下,不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已反复证明,贫困绝不能带来和谐稳定。因此,要消除不发达地区业已存在的贫困状态,并彻底拔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就必须坚决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中,达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稳定。
其次,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我们是可以做到有所作为的。是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主观努力,将其置于一个可控的状态下。从成安县近几年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明确认识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树立“象爱护眼睛一样来维护稳定”的意识,真正把社会的和谐稳定,看作是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还要制定和运用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我们已经制定和运用的措施主要包括:1、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措施。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因囿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适应较慢,对大力度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我们从利益引导的角度,制定和实施了实现农民利益的“六得利”措施。使农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并通过大力宣传这一措施,化解了农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疑虑,赢得了他们对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也避免了由此可能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为顺利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认知氛围。2、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的措施。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又一关键。特别是在推进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的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