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篇
中央集体学习的6个“密码”
40天就有1次课
2002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次中央集体《学习宪法》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
从中央集体学习制度化到2007年1月23日第38次《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学习,4年多共学习38次,平均1年9次,2006年甚至达到了10次,不到40天就有1次课,频率之高历来罕见,足见中央对此重视程度。
中国社科院讲师最多
38次集体学习总共涉及来自37个单位的77位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基本上是每次2人,平均1次1个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11人、中央党校5人、中国人民大学5人、北京大学4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4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4人、清华大学3人,基本体现了作为中央智囊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其中,来自中国社科院的讲师最多,占75人的近15%。社科院近期被香港《大公报》评为中国政府十大智库之首,由此亦可见一斑。
法律课题最多
整体来看,课题涵盖面广泛而且跨学科和交叉领域不少。粗略划分,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法律、经济、就业、科技、军事/国防、党建、文化、历史、三农、卫生、教育、民族、民主、社会等15个方面的内容,而以法律(5)、经济(4)、军事/国防(4)和党建(3)、三农(2)为多。法律领域的课题最多,平均每年至少1次。
讲师人均年龄50岁
75名讲师中,老者有出生于1920年代,如主讲第一次的许崇德(当年73岁),年轻者有出生于1960年代,如主讲第七次的张西明(当年38岁),不完全统计,年龄集中在45~55岁之间,并有年轻化趋势。
少数讲师更加得到重用
有些讲师在讲课后(尽管或许并非是直接原因)得到重用或升迁。曾为第三代领导集体讲过课的原华东政法学院院长曹建明现已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为新一代领导集体主讲第七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所长张西明,后调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现任局长;主讲第二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原所长江小涓,2004年8月已调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为决策咨询更为推行决策
集体学习的课题大多与当前热点和近期重点关系密切,内容主要是知识和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历史和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对于中央决策而言,课题与决策的相关度体现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都有。
比如2003年4月28日举办的第4次《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发展,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就为防治非典工作提供了决策咨询。2005年6月27日举办的第23次《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则为3天后胡锦涛访问俄罗斯展开“石油外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据《小康》采访到的接近专门负责组织安排该集体学习事宜的中央办公厅的有关人士和授课讲师透露,更好地在中央形成共识,减少分歧,统一思想,更好地通过带头学习,将中央的决策准确高效地贯彻下去,是中央集体学习更重要的目标和效果。“不仅仅是有助于制定决策,更重要的是宣传和推行决策,也就是说,提升执政能力的功效要远远超过增强决策水平的价值”。从38次的课题考察来看,基本上证明了上述的分析。
程序篇
一切都是“集体”
根据记者采访的内容,《小康》梳理出中央集体学习制度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 三级负责
中央集体学习活动,基本上由中央办公厅——相关部委——相关科研机构三层共同协作完成。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由中央政策研究室负责选题,交由相关部委负责完成具体工作(主讲人和讲稿)。相关部委组织课题组,选择并上报讲稿起草人和主讲人,经中办批准后具体操作,讲稿最后提交给中办和中央政研室通过后定稿。
(二) 集体备课
中央集体学习,并非讲课人一人承担课题报告的起草和讲解,甚至可能是执笔人都没有参加讲解,而是由执笔人和讲解人主持的课题组共同负责,应该说是一个集体备课的集思广益的“课程”。据说有些时候课题组还不止一个,使之有些竞标性质,谁准备得更好,就让谁上,另外也是为了防止万一的应急候补。因为通常是一次课题有两个人主讲,所以执笔人也往往是两个,其他人协助,或者由一个人执笔,另一人修订。初稿完成后,由课题组共同审阅,提出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复,直到课题组没有异议并满意为止。
(三) 三轮试讲
从拿到课题到正式讲解,通常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有的题目可能半年前就确定了,但也不排除仓促安排或应急性的题目。如第1次《学习宪法》,周叶中从拿到题目到讲解,前后才14天时间,可谓高度紧张。正式讲解前,基本上要经过三轮试讲,起码是两轮,课题组成员、相关部委领导和中办、中研室负责领导都会参加试听讲。对于试讲者的声高、语调、语气、语速等诸多演讲要素都会提出指导性建议,直到大家基本满意为止。
(四) 圆桌课堂
讲课的“教室”设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个不算大的会议室,“课桌”现在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个同心椭圆型的圆桌。参加学习的领导,按由外向里、由后到前顺序,依次是各部委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坐在椭圆桌最内的前头,讲课专家正好在对面的另一头。各部委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陆续进入“教室”,各就各位后,中办和当次课题分管部委领导将讲课专家介绍给最后步入教室的总书记,总书记打过招呼后宣布“开始吧”,学习开始。
(五) 三个阶段
整个学习时间一般大概在120分钟左右。通常是,每位讲师按照既定计划讲说40分钟共80分钟左右后,大家来讨论和提问,大约30分钟左右,最后由总书记总结发言后宣布学习结束。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一览
场次 时间 学习内容 主讲人
第38次2007年1月23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央外宣办网络宣传局李伍峰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曹淑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第37次2006年12月25日《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
第36次2006年11月30日《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赵树凯研究员
第35次2006年10月23日 《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俊教授
第34次2006年8月29日《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徐辉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
第33次2006年7月25日《红军长征胜利的回顾和思考》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陈力研究员科研指导部副部长黄星研究员
第32次2006年6月29日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张志明教授、政法教研部卓泽渊教授
第31次2006年5月26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郑成思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
第30次2006年3月27日 《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范维澄教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刘铁民研究员
第29次2006年2月21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中原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王一鸣研究员
第28次2006年1月25日《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钱克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研究员
第27次2005年12月20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马怀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际春教授
第26次2005年11月25日《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研究员
第25次2005年9月29日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
第24次2005年8月26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回顾与思考》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江英研究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罗援研究员
第23次2005年06月27日《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张洪涛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周大地研究员
第22次2005年05月31日《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中国人民大学黄卫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裴长洪研究员
第21次2005年04月15日《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陈东琪研究员
第20次2005年02月21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研究员、景天魁研究员
第19次2005年01月24日 《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研究》中央党史研究室李忠杰教授、全国党建研究会王庭大研究员
第18次2004年12月27日《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孙鸿烈研究员、同济大学万钢教授
第17次2004年12月01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中央党校陈雪薇教授、刘海涛教授
第16次2004年10月21日《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