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认识,进一步树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地转移,而忽视了就近就地转移。面对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进一步树立就近就地转移的新意识。当前,主要是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科学组织和推动,更需要广大农民踊跃参与。近些年来,我县农村地区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固然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但同时又导致农村地区人才短缺,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而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推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农村主导产业,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的基础。当前,我县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扎根本地求发展的少,导致我县产业化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引导农民将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农业生产,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最终构筑起支撑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三是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能够大大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民间投入,加快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能够增加对电力、交通、商业零售服务等的需求,有力地拉动农村消费,带动农村市场繁荣和第三产业发展。
二、理清思路,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
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关键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实践中,我们必须着重抓好三个转移环节。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应力求在现代农业开发中找到新路。针对当前实际,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看好。应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发展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业。同时,积极鼓励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合理、有序、稳定地引导农民将分散经营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调动农民在农业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田土、山地和水面的利用率,挖掘资源潜力,千方百计增加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外部转移。通过招商引资、产权重组、股份制改造等途径,引进和扶持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工业企业,提高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前景广阔,我县由于第三产业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开发潜力更加巨大。要把商贸流通作为重点,加快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流通队伍。结合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加快发展保险、公用事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农村房地产等新兴产业,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事技术、信息市场流通等服务。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我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少、空气清闲、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和配套服务业,带动劳动力就业。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村外部转移。小城镇是农村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前提下实现就业。要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城镇的产业结构层次,以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规模扩大。要不断改善城镇交通、通信、供电、供水条件,提高城镇的配套功能和环境质量,吸引农民进城创业和居住。
三、优化环境,进一步创造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条件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优化转移环境,创造转移条件是落脚点。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障碍。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要在工商管理、土地、用工、税收、户籍、就学、司法服务和进城居住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向非农产业和行业转移的门槛,提高其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民放心大胆地发展民营经济,寻找合适的就业门路。同时,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大力宣传和表彰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环境,尽快构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平台。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抓好基本农田改造、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乡村道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安全用水、环境卫生、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直接增收。要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加强农村医疗、保险、救灾、救济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强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能力。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构性过剩。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急需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因此,应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融合现有的职教资源,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要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及时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积极开展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本站
编辑:王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