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县2009年南方优质大豆产业化开发项目蓄势待发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记者 梁湘茂 编辑:王雨松 2010-09-21 19:17:49
—分享—

  本网讯 (记者 梁湘茂报道)2月11日下午,我县南方优质大豆产业化开发项目专项指挥部在行政中心一楼农委办公室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实施方案,明确人事分工,调整示范点布局及调度种子等工作,标志着我县2009年南方优质大豆产业化开发项目蓄势待发。
  大豆是我县第二大粮油作物,也是我县的一大优势产业。为了实施好我县南方优质大豆产业化建设重点项目,扎实有效地推进大豆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品牌化方向发展,该项目设立了专项指挥部,具体负责部门协调、对外联系、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策划、项目攻关。县农村办、农业局、粮食局为项目实施的直接责任单位。各乡镇负责本辖区大豆新品种推广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完成县里下达的推广任务。
  在具体工作措施上,一是加强项目的指挥协调。强化指挥部内部管理,严格考勤考核,提高工作效率,讲求工作效果。加强部门协调,充分调动部门支持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同时搞好对外联络和对上攻关。强化指挥调度,建立项目指挥台帐,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严格项目考核,根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制定考核标准,年终依据考核标准对责任部门进行严格考核。二是强化技术措施。继续深入开展院县技术合作。项目以华南农大为技术支撑,以新田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扩大合作领域,由华南农大提供综合配套技术,并实行“政府+高校+协会+企业”的合作模式,并组织项目技术培训,从县农业局、科技局、科协抽调5名技术人员,对大豆的生产栽培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个科技示范户,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切实帮助豆农提高种植水平。依靠技术进步优化栽培模式,大力推行“品种改良、耕作改革、技术改进”三大技术措施,扩大新品种栽培,在耕作上推广“豆—稻—菜、烟—豆—菜”稻田水旱轮作模式和“豆—玉、豆—果、豆—(红)薯”旱土间作套种模式,帮助豆农提高种植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实施科技引导与科技扶贫。对特困村种植大豆新品种的农户由扶贫办给予一定的种子补贴;对核心示范区种植大豆新品种、使用新肥料、推广新模式且达到高产(旱土350斤/亩、稻田450斤/亩)的农户由项目指挥部组织测产验收和评奖。三是办好示范样板。按照点上示范、面上推广的科技推广原则,2009年春播大豆重点办好两个核心示范带(区)、5个示范点。春、夏播大豆核心示范带(区)要按种繁基地建设要求进行规范栽培、规范管理,由华南农大提供种源和专用肥料,由项目指挥部提供技术指导,由专业生产合作社供技机械化作业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四是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全力支持帮助大豆协会副会长郑国生领衔成立优质大豆专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优质大豆专项生产基地,开展大豆产前、产中机械化作业服务。专业生产合作社还将按保护价与豆农签订大豆产销合同,为豆农提供销售服务。五是加强协会工作站建设。2009年对种植200亩以上的村建立大豆协会工作站,配备一名站长兼专业技术人员,由大豆协会按绩效考核付给报酬。六是搞好项目包装,擦亮大豆品牌。我县南方高产优质大豆产业化开发项目已委托湖南农大进行项目策划包装,要将这一重要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以便迅速做大做强大豆产业。大豆原料和大豆加工都要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做好质量认证,让新田大豆及豆制品走出国门,名扬全球。同时,认真做好宣传策划,提高新田大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了解,2009年我县南方优质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7万亩,其中, 推广粤春03-3新品种3万亩(旱土2万亩、稻田1万亩),总产量达到2300万斤以上, 增产300万斤以上,增加产值1000万元以上。

来源:中国·新田网

作者:记者 梁湘茂

编辑:王雨松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田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