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黄金60秒的生命奇迹
2022年3月29日,金盆镇集市热闹非凡,吆喝声此起彼伏。突然,“有人晕倒了!”的惊呼声打破了喧闹。一位老人栽倒在地,面色青紫,呼吸骤停。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如离弦之箭,迅速拨开围观的人群冲了出来,正是徐能勇。他凭借多年乡村医生的经验,迅速判断老人是心梗发作,立即跪地展开胸外按压。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滚落,很快浸透了他的衣背,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如炬,分秒必争。终于,在急救车到来前,老人恢复了微弱心跳。
这惊心动魄的60秒被记录下来,在网络迅速传播,网友纷纷点赞,称他为“跪地救人的白衣天使”,他也获评“新田好人”。而这60秒,不过是徐能勇二十余年扎根基层、守护生命的一个小小缩影,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至上”的坚定初心。
第一章:医者仁心——边远乡村的健康守护者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村医”
1999年,徐能勇从宁远卫校毕业,本可留在县城医院,却因看到家乡徐家村落后的医疗条件和村民的病痛,毅然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那时的村卫生室仅是一间破旧土房,医疗物资匮乏。村民们一旦生病,往往需要前往县里的医院。漫长的路途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还可能因延误治疗加重病情。
徐能勇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白天,他忙着接诊村民,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仔细诊断病情;夜晚,他如饥似渴地自学中医和急救知识。一本本医学书籍被他翻得破旧不堪,书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他对病症的思考和治疗方法。逐渐地,他成为村民心中的“全能医生”,无论是头疼脑热,还是突发疾病,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徐能勇。
冰灾寒夜的生命守护
2008年,冰灾席卷新田,徐家村被冰雪封锁,电力、通信中断。一个寒夜,村民徐利顺5岁的儿子高烧至39.8度,还伴有严重腹泻。徐利顺心急如焚,敲响了徐能勇家的门。
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徐能勇立刻意识到情况紧急,来不及多想,迅速背起药箱,跟着徐利顺冲向他家。冰天雪地中,寒风如刀割般划过脸颊,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稍不留神就会滑倒。他紧紧咬着牙关,双手在冰冷的雪地里摸索着前行,狂风呼啸,却丝毫动摇不了他救人的决心。
终于赶到徐利顺家,由于冰灾导致医疗物资匮乏,无法使用常规药物,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决定采用自制草药汤剂为孩子缓解症状。在昏暗的烛光下,他熟练地挑选带来的草药,仔细地清洗、煎煮,每一个步骤都严谨认真,不敢有丝毫马虎。汤药煎好后,他又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给孩子。为了时刻观察孩子的病情,他坐在床边,一夜未曾合眼,用温暖的双手不断为孩子擦拭额头的汗水,轻声安抚着孩子。
在徐能勇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的体温逐渐下降,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徐利顺看着孩子逐渐好转,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他紧紧握住徐能勇的手,声音颤抖地说:“能勇啊,你就是咱村的活菩萨,要不是你,我儿子这条命可就没了!”此后,徐利顺逢人便讲起这件事,徐能勇的善举在村里口口相传,温暖了每一个村民的心,成为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时期,徐能勇承担起全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徐家村村民居住分散,为1800余名村民建档案任务艰巨。他走街串巷,即便汗水湿透、双脚磨泡,也从未抱怨。
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为全体村民建立起了完善的健康档案,并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236人。此后,定期上门随访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工作。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患者家中。他耐心地询问病情,仔细地记录数据,给予专业的医疗建议,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2020年,贫困户刘桂英因患高血压、糖尿病瘫痪在床,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徐能勇得知后,决心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每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刘桂英家门口,手里提着为她精心准备的药物。考虑到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他自掏腰包购置理疗设备,一次次耐心地向刘桂英的家属示范按摩手法,每一个动作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反复叮嘱注意事项。在徐能勇的悉心关怀和帮助下,奇迹发生了。半年后,刘桂英竟能扶着墙缓慢行走。刘桂英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紧紧拉着徐能勇的手说:“徐书记,是你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你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此事被写入新田县健康扶贫典型案例,成为全县健康扶贫工作的典范。
徐能勇深知,仅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一人会救不如人人会救!”他萌生了在村里普及急救知识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积极联系县红十字会,经过多方协调,成功开办乡村急救培训班。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他发挥聪明才智,自制心肺复苏模拟人。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急救知识,他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编写顺口溜:“双手叠、用力按,每分钟一百不能慢……”在培训过程中,他亲自示范每一个急救动作,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有些村民理解能力较弱,他就一对一指导,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三年间,徐能勇累计培训村民800余人次。如今,走在徐家村的大街小巷,随便询问一位村民,都能说出基本的急救知识。徐家村也凭借出色的急救知识普及工作,成为金盆镇首个“急救知识普及示范村”。
第二章:党建领航——乡村蝶变的组织擘画者
从治病到治村,党建引领破难题
2020年,徐能勇全票当选为徐家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新的挑战,这位质朴的乡村医生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要想让徐家村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健康乡村+产业振兴”双轮驱动战略。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他首先着手对村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那时候的村卫生室,不过是几间破旧的土房,医疗设备简陋,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徐能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奔走,争取各方支持,最终成功将村卫生室升级为健康服务中心,增设了中医理疗室、远程诊疗室和健康大讲堂。
在建设远程诊疗室时,遇到了技术难题,徐能勇不辞辛劳,多次前往县城的医院请教专家,学习先进的远程医疗技术。经过不懈努力,远程诊疗室顺利建成,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服务,极大地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创新积分管理,点燃党员“新引擎”
徐能勇深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为了充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创新推出“党建+积分制”管理模式。精心制定的积分细则,涵盖了政治学习、志愿服务、服务群众等多个维度。
在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中,积分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员们纷纷主动带头,挨家挨户宣传环保知识。老党员徐大叔,原本对环保工作不太理解,但在积分制的激励下,不仅积极参与宣传,还主动承担起清理河道垃圾的任务。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环境整治的队伍中来。大家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多方筹资建设“六小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生机勃勃。自推行积分制以来,党员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参与率从原来的不足60%跃升至90%以上。
打造党群阵地,夯实党建“新堡垒”
为了给党员和群众提供一个优质的活动场所,徐能勇踏上了漫长的筹资之路。他无数次前往相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支持;积极联系企业和爱心人士,寻求帮助。
有一次,为了争取企业的捐赠,徐能勇冒着酷暑,辗转数百公里,来到阿斯利康湖南区企业总部。他详细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徐家村的发展规划和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意义,最终打动了企业负责人,成功获得了一笔重要的捐赠。
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筹集9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面积达42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这座现代化的服务中心,不仅设有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还配备了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区域。自建成以来,这里已举办各类党员培训活动30余场次,培训党员500余人次;开展文化活动20余场,参与群众达2000余人次,成为徐家村的党建高地和地标建筑。
壮大党员队伍,注入发展“新血液”
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徐能勇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他主动与村里的年轻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
村里的年轻人小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对未来感到迷茫。徐能勇得知后,多次找小伍谈心,鼓励她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徐能勇的引导下,小伍不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积极参与到村里的电商项目中,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任职期间,徐能勇亲自指导12名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名,储备后备干部5名。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为徐家村党组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他的带动下,徐家村先后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三章: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致富铺路人
培育产业集群,奏响增收“最强音”
徐能勇立足徐家村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湖南兴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共同打造了1000亩沃柑示范园。为了确保沃柑的品质和产量,他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推行标准化生产。从沃柑的选种、栽培,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
有一年,沃柑园遭遇了严重的病虫害,徐能勇心急如焚。他日夜守在果园里,与专家一起研究防治方案。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成功控制了病虫害,保住了沃柑园的丰收。如今,沃柑示范园年总产量达到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同时,他大力推进7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土地纠纷问题,徐能勇耐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创新发展模式,壮大集体“钱袋子”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徐能勇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构建了“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村民徐大爷,起初对这种模式持怀疑态度,担心自己的土地入股后没有保障。徐能勇多次上门做徐大爷的思想工作,向他详细介绍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前景。最终,徐大爷打消了顾虑,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员。
目前,合作社已吸纳社员200余户,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30万元,成功入选永州市集体经济发展40案例之一。
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尚”
曾经,徐家村存在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村风,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徐能勇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喜事操办标准,明确规定喜事简办、丧事从简。
村民徐大妈的儿子结婚,原本打算大摆宴席,花费数万元。徐能勇得知后,上门做徐大妈的思想工作,向她宣传文明新风尚。在徐能勇的劝说下,王大妈改变了主意,婚礼办得简约而温馨,节省了不少开支。
同时,开展“最美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经过不懈努力,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民的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如今,村里的红白喜事都办得简约而温馨,文明新风在村里蔚然成风,徐家村也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心系困难群众,共筑富裕“新家园”
徐能勇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他对村里的91户脱贫户、5户监测户进行全面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实际需求,为每户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
脱贫户徐大哥,因身体残疾,缺乏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徐能勇为他量身定制了养殖帮扶计划,免费提供鸡苗和技术指导。在徐能勇的帮助下,徐大哥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收入也越来越高。
截至目前,已有80%的脱贫户实现了稳定增收,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徐家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后记:初心如磐,照亮乡村振兴新征程
采访结束,夜幕降临,徐能勇的药箱依然在村巷游弋。听诊器与党徽,这对看似不搭的“搭档”,却在湘南丘陵间谱写出最动人的和弦。从青丝到华发,他把人生熬成汤药,治愈着乡村的贫病;将初心锻造成犁铧,耕耘出希望的田野。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劳模精神最鲜活的注脚——在生命与土地之间,永远保持着赤子的温度。
徐能勇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乡村振兴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乡村建设的热潮中,以星火燎原之势,共同描绘着乡村美好的未来。
来源:新田新闻网
作者:刘季华
编辑:罗玉倩
本文为新田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