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疆考察工作,深入天山南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这是胡锦涛在阿克苏市良种场尤喀克桥格塔勒村村民亚森·吐尼亚孜家院子里,同维吾尔族、汉族乡亲亲切交谈,勉励大家共同建设团结和谐的美好家园。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 ——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
任仲平
(一)2010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2010年,也是全世界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年。
此前,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机冲击的阴影。其间,西部地区表现抢眼,在中国经济增长前十位中独占五席。
仅仅十年,在那美丽遥远却曾经贫穷落后的西部,发生了什么?
(二)开发西部,是近代以来许多志士仁人的梦想。90年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曾满怀豪情在《建国方略》里勾画了开发西部的蓝图;80年前,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雄心勃勃推出“西部计划”,尝试建设西北,但都未能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布局西部,现代工业的火种开始在西部播撒。到上世纪末,西部已形成门类齐全、颇具实力的工业体系,水、陆、空交通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在东部借改革开放东风迅速发展之时,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却越来越大。1979年到199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东部地区低1.4个百分点。西部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5%,人口占27.5%,GDP却仅占17.3%。1999年,全国60%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全国592个贫困县,307个位于西部地区。
在即将步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发展也面临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的现代化不可或缺,西部人民与东部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可或缺。
(三)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构想,沿海地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实现了率先发展。同时,国家组织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了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为实现第二个大局创造了条件。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着眼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目标,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战略大开发,在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西部大地拉开帷幕。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构想。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明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目标。从东部率先,到西部开发,再到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至此,中国现代化格局中的关键性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实现了区域战略的多层次、全覆盖,中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时代”。
十年之后,有外国学者这样评价:“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是少见的。”
(四)沿着现实的脉络,我们能看到这一“成功的战略”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西部的面貌。
资金来了——十年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仅西部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总量,就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截至2008年底,中央政府累计向西部注入7300多亿元建设资金。
人才来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各领域专家深入到西部基层,支持西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从十年前的“孔雀东南飞”,到今天的“就地开花”、“筑巢引凤”,西部的人才基础大为改善。
东部企业来了——遍地机会催生遍地英雄。近20万家东部企业踊跃西进创业,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各种生产要素汇成一江春水,流入西部这一“洼地”,激荡出雄壮的“西部强音”。
这十年,是西部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逐步走出“资源富区,经济穷区”的怪圈,西部的发展正进入强劲发展的“动车时代”。
这十年,是西部实施重点工程最密集的十年。102项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成为“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四通八达的新公路、星罗棋布的新机场,让西部各地从“神经末梢”变为“路网枢纽”。
这十年,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最大的十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截至2008年底,累计营造林4.03亿亩,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0.32%上升到17.05%。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恶化土地治理面积222万亩。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西部地区的环境在改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这十年,是西部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十年。十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3%。农村贫困人口从1998年底的5731万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2649万人。从新农合普及到“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从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启动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西部的公共服务在扩大,社会管理在完善。
这十年,是西部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年。无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还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无论是循环经济试点,还是国家生态安全试验区试点,无论是阿尔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尝试,还是陕西神木的全民医改,曾经封闭落后的西部大地释放出昂扬进取的活力,西部人争当改革创新的先锋。
十年崛起新西部。其实,崛起的不仅仅有强劲的“西部实力”,还有奋发的“西部精神”,政府和市场合力开发贫困地区的“西部经验”。
(五)“10年干了50年甚至100年的事”,“中国正在向‘西’看——目光所及不是欧美发达国家,而是中国的西部地区”。国际舆论注意到了这股大潮,在种种赞叹之后,人们在问:为什么?
苍凉的雪域、草原、戈壁,多彩的宗教、文化、文明,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有人说,西部是中国这个巨人的“跛足”;也有人说,西部是中国的靠山和“后院”,西部宁则国家兴,西部乱则国家衰。西部究竟是什么?
西部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经济中心。秦汉时期,“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即使到唐朝前期,依然是“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璀璨的先秦文化、强盛的汉唐气象离不开西部热土的滋养。
唐代中叶之后,西部发展开始滞后,逐渐沦为中国经济的“配角”,并习惯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剧烈反差。西部的意义,似乎更多地体现为它是“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边塞要地。
盘点历史,西部的繁荣与萧条,从来都超越了西部本身,具有全局意义。因而西部开发,应有西部视角,更应有国家视角。
(六)不同的国家视角下,西部有着不同的意味与解读,因此有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站在秦汉看西部,它是抵御外患的万里边关;站在隋唐看西部,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站在屯垦戍边的角度看西部,它是历朝历代版图盈缩的关键地带;站在备战备荒的角度看西部,它是新中国保家卫国的强大后方。
发端于10年前的西部大开发,则将视角从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转为关注西部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它把西部3亿多人的幸福与中国13亿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西部与中国的现代化大格局联系在一块。这是邓小平这一代领导人确立“两个大局”的战略基点,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新一代领导人将西部大开发导入“民生时代”的决策依据,也是造就西部十年大发展大变革的内在逻辑。在国家视角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党对现代化理解的不断深化,对发展观认识的不断升华。
这是一种艰难却始终执着的追求。穿越1840年以来的百年屈辱,走上现代化国家建设之路,60年新中国建设中,几代领导人决策间,西部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位置不断调整:从“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考虑,到“建设战略后方”的现实需要,从先行后发“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到“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西部在中国现代化棋盘上日益加重的分量,反映的是与时俱进的深刻认识:“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这是一段艰难却充满勇气的探索。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西部大开发的10年步伐,拓展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重塑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山川秀美”的再造,到“GDP指标的淡化”,从重点基础工程的密集上马,到民生项目的及时配套,西部大开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之路”,贯穿其中的,是新一代领导人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追求与践行。
正是这一切,使得这十年与以往开发西部的行动相比,绝不是一次历史的简单重演,而是在新的发展观引领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开发的成功实践。
观念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未来。官员、专家学者的共识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雨松